2025年6月25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徐文东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在医学顶刊《BMJ》(医学一区top,IF=42.7)杂志上发表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研究首次报道“以外科手术治疗失语症”。旨在评估在慢性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中,于椎间孔处切断右侧第七颈神经(C7 neurotomy, NC7
2025年7月2日,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杨仕贵教授用全球疾病负担公共数据库(GBD)数据在医学顶刊《BMJ》(医学一区top,IF=42.7)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 旨在挖掘GBD
在医疗保健决策中,患者的观点是与临床和经济证据一起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临床研究中的患者和公众参与(PPI),特别是在随机对照试验中,越来越被认为是与患者的需求和偏好产生共鸣的基于证据的决策的必要条件。
预测模型的验证是模型发表和应用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模型验证的目的是评估模型的可重复性和可移植性,通常涉及内部和外部验证过程。 内部验证用的是模型开发时的数据集,主要关注可重复性。外部验证主要看可推广性(可移植性)。 内部验证主要包括随机分割法和重新采样技术,如交叉验证和自助法(bootstrappin
2025年3月21日,医学顶刊《NEJM》(医学一区top,IF=96.2)发表了一篇题为:“Global Effect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on Lifetime Estimates”,整合了来自6大洲39个国家、133个队列的2,078,948名参与者的
2025年4月,研究者巧妙应用“类实验”,发表了一篇顶刊《Nature》文章! 类实验(或准实验)是一种研究设计,其结构与随机对照实验(RCT)类似,但因为受实际条件所限不能随机分组或不能设立平行的对照组,这样的研究称为类实验或准实验。 而自然实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类实验
4月14日,柳叶刀、BMJ同时发布了《CONSORT 2025声明》:更新随机试验报告指南! CONSORT (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声明是 CONSORT工作小组制定的临床试验报告规范,适用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引用(作者在文献中承认先前来源的方式)是衡量一篇论文影响力的一个指标。 但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通常并不是最著名的科学发现。相反,这些作品倾向于描述科学方法或软件,科学家们所依赖的主要工具。
老郑看到一篇仅有一位作者的独著SCI论文,不禁想和诸位分享一下! 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者在期刊《Globalization And Health》(医学二区,IF=5.9)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2025年3月31日,中国学者在期刊《Cancer Letters》(医学一区,IF=9.1)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推出开源平台SurvivalML,文章题为:“Effic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