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医学论文与统计分析”公众号
扫码关注公众号

统计咨询
“公共数据库与孟德尔随机化”公众号
扫码关注公众号

意见反馈
邮箱:17357190071@163.com
微信:aq566665

历时9年,居然发现内镜筛查食管癌没有大作用?

Administrator
发布于 2025-09-18 / 1 阅读
0
0

中国位于所谓的亚洲食管癌带,食管癌是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世界上半数以上的食管癌(EC)病例发生在中国食管癌主要包括鳞癌和腺癌两种亚型,其中90%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

食管鳞癌早期症状不典型,在疾病进展中出现相对较晚,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发现肿瘤已处于中晚期。在症状期确诊的ESCC预后很差,在中国的5年生存率约为30%。由于食管癌具有可检出的早期病变阶段且具备有效的临床筛查技术(上消化道内镜),以早诊早治为目标的人群筛查(二级预防)是现阶段食管癌防控的主要手段。

虽然理论上有效的食管癌筛查有助于及早的发现治疗提高患者的预后,但支持食管癌筛查有效的证据主要来自于观察性队列研究和非随机对照研究。受限于设计等级,无法规避领先时间偏倚、病程长短偏倚和混杂偏倚对评估结果的影响,这导致我国广泛开展的食管癌人群筛查工作一直无法写入国际癌症筛查指南。

因此,开展大规模社区人群随机对照研究(RCT),科学阐明内镜筛查对ESCC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性,是实现这一关键突破的必经之路。

2012年1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柯杨/何忠虎课题组在中国的一个高风险地区,启动了一项基于社区的随机试验,评估内镜下筛查ESCC的有效性和健康经济价值。

2024年3月,研究者基于长达9年的随访数据,《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医学一区,IF=45.3)刊登了一篇题为:“Effectiveness of Endoscopic Screening on Esophage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A 9-Year Report of the Endoscopic Screening for Esophageal Cancer in China (ESECC) Randomized Trial”的研究论文,报告了该试验关于EC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中期结果。

原文PDF获取方式:在“医学论文与统计信息”公众号回复关键词“原文原文”

国际首项“内镜筛查食管癌效果”的RCT研究

2012年1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遗传学研究室课题组与河南省滑县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及医疗机构合作,启动了国际首项“评价内镜筛查食管癌效果的人群随机对照研究—ESECC Trial”。

河南省滑县属于中国北部太行山地区ESCC的高风险地区,研究者在滑县农村45-69岁的常住居民进行了一项基于社区的整群随机对照试验,在滑县全县域随机选取 668个行政村,采用人口区组随机设计以村为单位将其分为“内镜筛查组”和“对照组”。

最终,研究共纳入33,847名参与者:筛查组17,104人,其中15,165(88.7%)接受筛查,1,939名(11.3%)拒绝内窥镜检查或在基线时未接受病理诊断;对照组16,743人。

  • 筛查组进行标准的上消化道碘染内镜筛查和病理诊断;

  • 对照组不进行筛查,但参与者接受了腹部超声扫描(不具有识别EC的能力)。

  • 对筛查组和对照组中所有符合条件的参与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收集有关EC潜在危险因素的信息。并对肿瘤发病和死亡等结局事件随访。

研究的主要终点是EC的死亡率(国际疾病分类- 10c15),次要终点为EC的发生率。

内窥镜筛查可适度降低E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在基线时,年龄、性别和吸烟情况在筛查组和对照组之间很好地平衡,但其他潜在危险因素的分布表明,筛查组的EC基线风险明显更高。筛查组的中位随访时间为8.3年,对照组为6.6年。

这些协变量组间不平衡,研究者后续使用多变量Cox回归来估计风险比(hr)和95% CI,调整入组时年龄、性别、EC家族史、BMI、吸烟、进食速度、摄入剩余食物和自我报告的合共病的存在。对协变量的未知数据进行了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缺失插补。

食管癌的发病率

入组后共发生169例ECs(筛查组84例,对照组85例)。

  • 筛查组EC发病率分别为每100,000人年60.9 (95% CI, 49.2至75.5);

  • 对照组的EC发病率分别为每100,000人年72.5 (95% CI, 58.6至89.7)。

筛查组人群中,EC发病率在意向治疗分析中降低了19%(调整HR, 0.81 [95% CI, 0.60至1.09]),在符合方案分析中降低了22%(调整HR, 0.78 [95% CI, 0.56至1.10])。

食管癌特异性死亡率

随访期间,79名参与者死于EC(筛查组41人,对照组38人)。

  • 筛查组的EC特异性死亡率为每10万人年29.7人(95% CI, 21.9至40.3);

  • 对照组为32.4人(95% CI, 23.5至44.5)。

  • 意向性(Intention-to-treat, ITT)分析中,观察到与接受筛查相关的EC死亡率风险降低(校正HR, 0.82 [95% CI, 0.53至1.26])。与对照组相比,筛查组食管癌死亡率降低18%;

  • 符合方案(Per-protocol, PP)分析中,在按方案分析调整筛选不依从性后,调整后的风险比为0.79 (95% CI, 0.49至1.30)。与对照组相比,筛查组食管癌死亡率降低21%。

在这两幅图中,有迹象表明,两组的累积死亡率(考虑竞争事件)曲线在5年后开始出现分歧,随着随访的后期,对照组的EC死亡率越来越高。然而,总体而言,两条曲线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

敏感性分析表明,结果具有稳健性。排除基线未筛查且未及时接受抗EC治疗参与者的亚组分析显示,筛查且及时治疗组EC发生风险降低30%(aHR,0.70[95% CI, 0.50-0.96]),死亡风险降低30%(aHR, 0.70 [95% CI, 0.43-1.12])。

总之,基于9年随访的RCT,研究表明染色内镜筛查最多可以适度降低E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食管癌筛查的效果可能取决于内镜检查发现的癌前或恶性病变患者是否及时接受治疗。

在本试验中,高达33.1%筛查出具有侵袭性或非侵袭性恶性病变的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抗癌治疗,且96%的未治疗的病例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即严重的异型增生和原位癌。因此有理由怀疑,如果更高比例的患者得到及时治疗,观察到的筛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幅度会更大。排除未在基线筛查和未及时接受抗EC治疗参与者的亚组分析结果确实表明内窥镜筛查的有效性增强。

该项研究还提出,在我国广泛开展的食管癌人群早诊早治工作中,应针对筛查检出恶性病变患者建立基于区域医疗机构的专科协作联盟,形成闭环的筛查服务和管理体系,促进恶性病变患者接受及时规范诊疗。此外,由于食管鳞状上皮癌化自然进程长,在降低死亡率方面的筛查获益需要5年以上才逐渐显现,因此,ESECC研究亦将对两组人群进行持续跟踪和比较。

原文PDF获取方式:在“医学论文与统计信息”公众号回复关键词“原文原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