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微信上线以来,它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事实上,微信的最佳受众却是中老年人!先前就有研究表明,互联网的使用可以增加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降低他们的孤独感,从而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
同济大学发表的这篇文章则聚焦于“微信”这个软件,还用的是我们中国的数据库,发文SCI二区!
不过这项研究,用的是横截面调查的数据,这是我今天想讨论的一件事情:现况调查能证明因果关系吗?
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今天的这篇文章!
公共数据库发文二区
2024年7月4日,同济大学的学者在期刊《BMC Public Health》(医学二区top,IF=3.5)发表了一篇题为:“WeChat usage and preservation of cognitive functions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Chinese adults:indications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2018–2020 ”的研究论文,旨在调查中国中老年人群中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微信使用与认知表现之间的关联。
研究结果表明,微信的使用与中国中老年人的更好的认知表现显著关联。与“仅聊天”的用户相比,进一步使用“朋友圈”的人群似乎拥有更好的认知表现,尤其是情境记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许多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如认知障碍和痴呆)在导致老年人衰弱的同时,还导致了脑老化和随之而来的认知功能下降。
幸运的是,有研究表明,使用社交媒体可以提高老年人群的记忆力,从中获得的社会支持可以降低他们的孤独感和抑郁程度。而目前,我国使用频率最高的社交软件就是微信,它是否能对我国中老年人的健康产生影响呢?
微信-中老年人的认知加速器
本研究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数据,最终纳入17,472名年龄≥45岁符合条件的参与者,通过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了认知表现,包括情景记忆和执行功能等,并通过问卷形式收集了参与者的微信使用情况,分析了微信使用对认知表现的影响。
根据微信的使用情况,分为三组:不使用(参考组)、仅聊天、聊天并使用朋友圈。
主要结果是参与者的认知功能
初步分析结果符合研究者的预期,与不使用微信的人相比,使用微信者在情景记忆和执行功能方面表现更好,整体认知得分更高。
尽管该项研究中仅纳入了“微信”的使用,作为国内使用频率最高的社交软件,该项研究依旧能证明社交媒体作为中老年人群人际交往的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该人群的认知能力。
朋友圈越“热闹”,认知表现越好
进一步分析发现,与仅使用微信聊天的人相比,进一步使用朋友圈,似乎与更好的认知表现显著相关,尤其是情景记忆。
研究人员认为,使用“朋友圈”分享个人生活,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记忆力。而在朋友圈点赞、互动等,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识别内容的能力。在这个“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认知功能自然而然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经常使用微信,与更好的执行功能、情景记忆和整体认知表现相关,进一步使用朋友圈等扩展功能,可能会带来额外的认知益处。
统计学解读:现况调查与因果关系
在这篇文章之前,我们也看到过不少关于使用互联网与中老年认知之间的关联的研究,但本文却从一个大的范围内找到了一个点,首次探讨了微信的使用情况与中国中老年群体认知能力之间的关联,这个思路可以说是非常巧妙。
但是,老郑觉得呀,这事有点玄乎,这项研究是流行病学中的横截面调查呀!微信使用与老年人认知的关系,何为因,何为果。说得清楚吗?在我看来,认知水平高的人,微信使用频率高也很正常呀。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两者时间顺序先后没法厘清
现况调查一般情况下都是关联性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子,我们往往称为关联性因子,不太推荐说是影响因素(虽然这种用法普遍流行)。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假设非常清晰,其结论仍然是一种探索性发现。
当然在论文发表方面,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注意措施,一般我都建议在论文结论一定要说明该类研究论文的不足之处。
现况调查数据在有些场景下可推导出因果关联性。那就是当我们调查的暴露因素是过去稳定的习惯,而结局是即时信息时,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似乎会强一些(也就强一点点)。
比如调查久坐与抑郁的关系,久坐是过去的长时间暴露,而抑郁状况是当前即使状况,那么久坐在前,抑郁在后,因果的时间顺序是合理的。
当然存在即合理,横截面调查能发二区,自有它的道理。
Charls数据库的潜力不止于此,还有很多有意思的选题等待挖掘。如果需要数据挖掘的指导,欢迎来看看郑老师团队开展的统计学课程!发文更高效!